手臂录

 武林宝典     |      佚名
手臂录自序
用兵以戚南门之旗鼓为初门,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,击刺抑末矣。然不能此末艺,则不敢身至阵前,无以定将士勇怯,而行不逾时之赏罚,人无畏心,战何能胜?况又平日所用教师,多被诱于花假,以误士卒乎!
虽然,殳何人而敢言此。唯以壮年所广集,汇为一编,以定其邪正浅深,贻之子孙而已。余所得者,有石家枪,敬岩也;峨嵋枪,程真如也;杨家枪,沙家枪,马家枪,其人不可考;少林枪,余得者洪转之法;汊口枪,则程冲斗也,有《耕余剩技》,《少林阐宗》,《长枪法选》诸书刊印行世。此七家者,其法具存。余若金家枪,拒马枪,大宁笔枪,尚有十余家,名存而无徒,书又不传,无可考据。应由技术浅小,虽取名一时,不足以久传故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用兵是以戚继光的旗鼓号令为入门,以孙武的虚实结合为极致,击打刺杀是排在后面的末艺。但是如果不会这种末艺,就不敢以身凌阵,也没办法定夺士兵的勇武还是怯懦,也就不知道怎么赏罚,人如果没有勇气,作战的时候怎么能取胜呢,况且平常的教师,多数教的都是花假的技能,这不是耽误了士兵吗!
我吴殳是什么人,敢说这样的话。我只是以壮年时候广泛收集,把这些收集到的编成一本书,来定枪法学习的正还是邪,认识的浅还是深,让子孙得到这些恩惠。我所学习到的,有石家枪,是石敬岩传我的;峨嵋枪,是程真如传的;杨家枪,沙家枪,马家枪,是谁的已经无法考证了;少林枪,是少林僧洪转教的;汊口枪,则是程冲斗的,他写有《耕余剩技》,《少林阐宗》,《长枪法选》这些书印刷并且流行于当下。这七家枪法,技巧都还存在。其他的金家枪,拒马枪,大宁笔枪,还有十余家,只有个名字又没有徒弟,又没有书,没办法考证,应该是技术比较浅或者少,虽然只是一时取了个名,但是不足以长久流传。

 

 

今就七家言之,真如一门而入,一师而成,一于纯者也。敬岩遍历诸家,年将四十,始遇德长,重下本源工夫,而得返正,及乎晚年,棍棒刀牌,皆成枪法,化杂以为纯者也。二师身二而法则一也。沙家杆子长软,别为一门。杨家器在长短间用之,亦兼取长短之法。此三家皆不杂棍法。马家以杨家为根本,而兼用棍法;少林全不知枪,竟以其棍为枪,故马家法去棍尤有枪,少林去棍则无棍也,然少林尚刚柔并济,不至以力降人,冲斗止学少林之法,去柔存刚,几同牛斗。而今世冲斗之传,江南最盛,少林犹不可得,况其上焉者乎?
总而论之,峨嵋之法,既精既极,非血气之士,日月之工所能学。沙家,杨家传为战阵而设,马家,少林,冲斗其用于战阵,皆制胜之具,惟江湖游食者不可用耳。钟王之手,亲笔以成字者,端毫也。为毳,为茼,为胶,为管,皆所以成此者也。善将将之君,敌忾以奏功者,击刺也,为旗鼓,为队伍,为虚实,皆所成此者也。闻击刺而小之者,在武乡,谢艾,韦睿,余乃心服。取子桓《典论》之语,而名为《手臂录》
时戊午八月,沧尘子吴修龄撰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就这七家而言,程真如是只学了一门,一个老师教成的,是非常纯的。石敬岩是学了很多家,到了快四十岁,才遇到刘德长,重新下功夫磨练本门技艺,才走上枪法的正道,到了晚年,棍棒刀牌,都成了枪法,是化杂变成纯的人,两个老师学了两种最后变成了一种。沙家的杆子长而软,自程一门。杨家枪用长的也有用短的也有,所以兼有长短两种方法,这三家都不夹棍。马家枪是以杨家枪为基础,然后夹了棍法的。少林不怎么懂用枪,竟然以棍法当枪法使,所以马家枪抽去棍法,还有枪法,少林抽去棍法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不过少林也讲究刚柔并济,不至于单纯靠力量取胜,程冲斗只学了少林的方法,去掉少林的柔,只保留了刚力,打起来和斗牛一样,力量大者胜。现在程冲斗传的,江南最多,少林都没人学到,何况更好的枪法。
总而言之,峨嵋枪法最精,不是心志坚毅的人花非常多的时间是学不到的。沙家枪,杨家枪是专门为战场准备的,马家枪,少林枪,和程冲斗的也可以用于战场,但是走江湖比武的不能用。钟繇王羲之的手,亲笔写字,要用端毫,寒毛,笔筒,胶水,笔管都要用这个。善于做大将的人,同仇敌忾才容易成功,击刺,旗鼓,队伍,虚实都是成功的条件。如果听到击刺而决定不屑,除非武乡,谢艾,韦睿才能让我心服。取曹丕的《典论》里面的语句,作为我书名《手臂录》。
公元1678年,吴殳字修龄所写。吴殳又名吴乔,号仑尘子,江苏松江人,早年入赘昆山,所以籍贯也是昆山。

 

手臂录卷之一
枪王说
语云:“枪为诸器之王”,以诸器遇枪立败也。降枪式所以破棍,左右插花式所以破牌镋,对打法破剑,破叉,破铲,破双刀,破短刀,勾扑法破鞭,破锏,虚串破大刀,破戟。人惟不见真枪,故迷心于诸器,一得真枪,视诸器直如儿戏者也。不知者曰:“血战利短器”。夫敌在两丈内,非血战乎?真枪手手杀人,敌未能有至一丈内者,短器何所用之?唯劫营巷战。宜用刀鞭棒耳。至于弓弩鸟铳之发,必在二十步外,牌盾可御,大炮不能命中,付诸天数。二者虽更长于枪,而非所畏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俗语说:“枪是兵中王”,所以其他兵器遇到枪立刻败阵。用降枪式破棍(即败枪式,把枪根扯起遮头,枪尖拖地遮脚,枪身遮住自己身体,棍无论怎么横扫,都慢,都可以用枪的各个部位拦截的同时枪头伤人,棍只有一个入射角,就是枪前手,但是没有尖锋,枪仍旧可以提起凤点头伤人。)左右插花式可以破盾牌(左右插花式是指连续的插盾牌的左右两边,枪质重硬,连续刺盾牌左右两边,盾牌就会翻开,无法遮蔽,枪即刺入伤人)对打法破剑,破叉,破铲,破双刀,破短刀,(对打法就是类似棍术一样,用力左右或者斜抽打,剑轻软,架不住,叉铲头重,对打起来速度跟不上,双刀和短刀也同样架不住抽打)勾扑法破鞭,破锏(用勾脚扑头的方法和鞭锏打,鞭锏硬但是短而身重,防御上下是鞭锏的弱项,先枪头勾划他的双腿,再用扑打的方法打头顶即可破鞭锏)虚串破大刀,破戟(大刀和戟都是头重的武器,用虚假的枪圈迷惑他们,候机发枪,大刀和戟会格挡不及,因为头重,回防慢。)因为人们没有见过真正的枪法,所以痴迷于其他武器,一看到真正的枪法,就可以视其他武器为儿戏了。不知道的人说:“血战的时候短兵器好用。”难道敌人在六七米内,不叫血战吗?真正的枪术高手杀人,敌人没有能够进到三米的,要短的武器干嘛啊,之有劫营巷战的时候,需要藏武器,才用刀鞭棒罢了。至于弓弩和火枪,发射都在二十步外,用盾牌就可以防御,大炮打不打中你,那是天意,这些都比枪长,也不是什么需要畏惧的。

 

枪法圆机说
机者,弩机也,伏而待用者也,惟枪亦然。收者发之,伏机也;发者收之,伏机也;进者退之,伏机也;退者进之,伏机也;左者右之,伏机也;右者左之,伏机也;上者下之,伏机也;下者上之,伏机也。而有元妙灵便隐微难见以神其用者,乃在于圆。圆则上下左右无不防护,身前三尺,如有团牌,又何虑人之伤我哉?不惟是也,出而能圆,两来枪之所以胜也;收而能圆,败枪之所以救也。大封大劈,本无伏机,诸用俱失,禅门所谓“死句不能活人”者也。呜呼,此岂日月之工,血气之夫所能领悟者哉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什么叫枪法圆机呢,机,就是弩,埋伏着等待发射,枪也是一样的。收是等待发出的埋伏;发出又收回,也是种埋伏;前进是退的埋伏;退是前进的埋伏;往左是往右的埋伏;往右是往左的埋伏;往上是往下的埋伏;往下是往上的埋伏。而且更有些很微妙的,难以看到的埋伏,是在圆上,枪法一旦圆了,上下左右都可以防护,身前的一米,象个圆盾一样,又怎么怕别人能伤到我呢?不但如此,出枪圆,两枪互刺,圆者胜。收枪圆,即使是败枪也能有办法挽救。用大封大劈那种直来直去的方法,根本没有埋伏,什么用法都没有,象禅语说的“说到死都骂不醒你”就是说这个了,唉,不是肯花费无数时间,又心志坚毅满腔热血的人,是不能领悟的。

其二
今以身法言之:上平朝天,压卵护膝,机伏于上,实用在下;铁牛地蛇,机伏于地,实用在上;跨剑骑龙伏虎,机伏于右,实用在左;边栏琵琶,机伏于左,实用在右;摆尾拖刀,机伏于退,实用在进;青龙献爪,实用在进,机伏在退。以手法言之,下平藏月儿侧,腾蛇枪等法,故中平畏之;中平藏蜻蜓点水等法,故下平畏之;藏仙人指路等法,故铁牛,拨草等畏之。上平藏摩旗等法,可以制中平;滴水藏海马等法,可以制中平,下平。古以中平为枪中王,为诸势从此出也,非守株待兔之中平可以为王也。身法手法,其变何穷,彼此相制,实无终极。但以熟制生,以正制邪,而必皆以圆机为之本。明敏之士,于此深思有得焉,则亲炙于敬岩,真如矣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现在我以身法告诉你们:上平式45度朝天,后手握把护在睾丸处,前手握把护住膝盖,埋伏是在上面,其实用的时候是朝下击刺;铁牛犁地和拨草寻蛇式(不明白就想想牛怎么犁地和怎么样左右两边划动拨草寻蛇的)埋伏是在下面,其实用的时候会借击地的力量弹起朝上伤敌;跨剑式,骑龙式,伏虎式,埋伏都是在右边的,其实一个拗步就会转折向左。边拦式和怀抱琵琶式,埋伏都是在左边,身一拧就会变跨剑骑龙式向右杀入。乌龙摆尾和白猿拖刀(乌龙摆尾是双手搅枪后退,白猿拖刀是单手拖枪尾过头后退),看样子是败退了,其实等你往前追的时候,突然就会向前急进把你给捅出去。青龙献爪这样的单手扎出的单杀手,看样子是朝前进刺你,但是其实刺不刺中,枪头已经会下坠了,埋伏着马上要退的退招。
如果用手法来说明白,那下平枪藏着月儿侧,腾蛇枪这样的枪法,月儿侧会轻开稍微比自己高一点的中平枪扎之,腾蛇会重开比自己稍高的中平枪弹高扎之,所以中平枪怕这两种埋伏。而中平枪呢,藏着蜻蜓点水这样的扎法,(注:蜻蜓点水就类似现在的金鸡独立单手枪头朝下的扎法),下平枪扎来就怕中平这样埋伏。中平枪又藏着仙人指路这样的刺法,下平就是用铁牛犁地,拨草寻蛇也怕这样扎,没等弹起已经扎到了,或者就算扎到脚,但是仙人指路已经扎到用下平枪的胸了,不划算,怕这种。上平枪藏秦王摩旗这样的枪式,可以克制中平枪平扎,(注:秦王摩旗就是45度朝上,枪根护住睾丸,前手握把护膝盖,中平枪扎来,用枪身向外一格,枪头落下即扎对方,另有个名字叫小鬼扛旗,不好听,所以也叫秦王摩旗式。)滴水式是枪头朝下,枪尾护头的枪式,藏着突然颠起,枪头朝上推杀的海马奔潮,不管你是下平扎来,还是中平扎,都很怕这个,下平扎来,滴水式拨开即扎,中平扎来,颠起海马奔潮的时候就顺手把中平枪给开了扎头。古代以中平枪为枪中王,是因为不管什么姿势,变化出来之前都是中平枪,并不是说守株待兔立个中平式或者一枪从中间扎进去就可以为王了。身法和手法,变化是没有穷尽的,彼此互相克制,没有终极。我们要做的是以熟练的方法去克制别人用的很生疏的,以正确的方法克制歪招,而这些必须是以圆为根本的。聪明敏锐的人,如果听了我这些话深刻思考有所得,也就和石敬岩,程真如亲手调教的一样了。

用兵以戚南门之旗鼓为初门,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,击刺抑末矣
1.用兵以戚南门之旗鼓为初门,
感悟:用兵是指挥大军团作战,将领发布号令,士兵能听懂指挥,依令行事。是基础中的基础。是入门必习之艺。士兵要学会看旗帜的指向,确定趋避的的方向。能听懂锣鼓,明确是进是退。
2.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,
感悟:从来拳法通兵法,不识兵书莫演拳。
拳家奇正变化及进退、虚实、动静与兵家用兵之法同。运用之妙,如天地阴阳四时循环无穷。故善出奇者,其势险,节贵短,势如强弩,节如发机,纷纷纭纭,似乱非乱,使敌不知吾之所为也。进攻不能令敌防御,退守使敌无可袭击。敌虽静待我,而我以利诱之动;敌如以动攻我,而我以忍制其动。故善守者,使敌不知所攻;善攻者,使敌不知所守。微乎其微,至于无形;神乎其神,至于莫测。临敌应用,不露虚实;出奇制胜,犹贵能诈。见勇者而故示以怯,遇智者而故露若愚,俟彼心骄气浮,然后乘机而进。静如处女,动若脱兔,直捣中坚,着着紧迫,敌之手一乱,则我之大功告成矣!故曰:“拳家奇正变化及进退、虚实、动静与兵家用兵相等也。”第兵家以众敌众,拳家以个人敌个人,或以个人敌众人,势虽不同,而理则一也!兵家讲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拳家亦然!
3.击刺抑末矣
搏击的三要素,依次为1.战略战术 2.时机 3.技术
夫兵形象水,水之行避高而趋下,兵之形避实而击虚;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
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
针对不同技术特点的对手,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,应用相应的技术实施战术,才能因敌制胜

战略战术是第一位的,技术始末位的。时机承上启下

特豚一物而已。四剔之,则为肩,为髀,为脂,为蹄,为脊,为脾,种种登载。若唯用一物而不四剔,则惟有前斋郊褅之礼,而立饫房俎,燕饮肴蒸皆废,岂可谓之礼哉?唯枪亦然,总用之则为一圈,剖此圈而分用之,或左或右,或上或下,或单或复,或取多分,或取少分,或取半分,以为行着诸巧法,而后枪道大备。是以练枪者,唯下久苦之工于一圈,精而益精,其见分形之法,一览而全备亦。人食一口,而五官四体皆受益,理正同也。分形非笔能所述,故作《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》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那么,猪只是一个物体。四下切开,就可以分出肩,髀,脂,蹄,脊,脾,这些东西。如果只用一个猪,不切开,那只有前去祭祀行古礼的时候才这样做,如果在家设宴做私房菜,整个的猪根本就不好吃,这也不能称为有礼吧?枪也是一样,所有的用法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圈,这个圈可以剖开分开来用,或者左或者右,或者上或者下,或者单个圈或者多个圈,或者多点,或者少点,或者半点,以此作为和步法搭配的巧妙方法,之后你的枪道就有成了。所以练枪的人,要长久的在圈上下苦功夫,精益求精,其中把圈分开用的方法,只要你把整个圈练好了,自然就会了。就好象人吃一口饭,全身的营养都供应到了,道理是一样的。把圈分开用,不是靠文字就可以叙述的,那我画个《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》详细解说给你们看看。

【图略】吴殳画的这些图很有奥秘的,厚的地方都是发力的力点,可惜我没有原版扫描,只好用画图板给你们手绘一下,这些圈他画的是发力轻重的过程,普通人看不明白。
此七圈不由师传,偶见屋瓦之仰覆,而思悟得之者也,知此,则知枪之万变不出于圈。圈则枪之下而上者,还自上而下;自上而下者,还自下而上;自左而右者,还自右而左;自右而左者,还自左而右。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,以守以攻,唯我所欲。棍以劈打为用,一直向下,无返上之机,不能发扎,非枪法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这七个圈图不是师傅传给我的,我是看房顶上的瓦有的仰着,有的盖着,自己悟出来的,知道这个,就知道枪法的千变万化离不了圈。圈就是枪从下往上,还可以从上往下回来;从上往下,还可以从下往上回来;从左往右,还可以从右往左回来;从右往左,还可以从左往右回来。就好象在很锋利的石山上转动一个圆石,是攻是守,还不是看我推这个石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。棍的是以劈打为主要用法,基本都是一个方向,一直向下,没有再突然向上转折的机会,更不能埋伏着扎法,这样不是枪法。重轮形也,凡缠月,藏星串等,枪尖作此形。枯藤绕树,刀痕在枪上,亦作此形。(缠月和藏星串是两个不同方向向前圈转的扎枪,枯藤缠树是先用上面那个白牛转角的勾枪法,双手把枪卷紧,然后向前进枪,放松开始反方向旋转枪杆,不管刀多锋利,枪杆是旋转的,砍的时候受力不在一个受力点上,只能伤到枪杆,不会断,持刀者必定被扎中。)几望形也,凡月儿侧,白牛转角等,枪做此形。(月儿侧是下平枪开中平枪用的,白牛转角就是上面那个勾枪法。)
仰月形也,凡穿指,穿袖,双头枪。(从对方枪杆下扎对方的持枪前手,叫穿指穿袖,区别一个是在外门,一个是在里门,双头枪就是晃动枪杆,让枪晃头的扎法,看上去有两个枪头似的。也就是下偃月形)
覆月形也,凡拿,拖,大反卷。(拿,就是拦拿扎的拿法,拖就是单手青龙献抓之后,拖枪向后逃枪的时候,枪头落地,用手摇动枪尾,以覆月形格对方的枪,大反卷是伏身向前进步,怀中抱月卷起枪杆的锁喉枪。也就是上偃月形。)
右偃月形也,凡迎压,跌落金钱。(这些圈是你看的枪尖画出来的横截面,想太多了,好在我们的枪法也保存了二百多年,代代口传身授,基本相同,看过去就基本明白了。迎对方的枪把对方的枪压地上,用这个右偃月,这个是对右手持枪尾的说的,左手要反过来。)
左偃月形也,反提掳,海马奔潮。(提是原地不动把枪向上提撩,掳是向前进步的提撩,海马奔潮是向前进步的提撩后枪头起高前推拍划面门和颈肩。)
上面打错个字,凡提掳。
纤月形也,有六,此则梨花三摆头,扯枪。(梨花三摆头和扯枪去网上找视频,口述不能很明白的叙述)
掳手腰摆时,枪尖有此形。(后手枪跟在腰,靠腰力晃动枪头,枪尖会出现这个样子,下偃月的晃幅比较大。)
挤,此形左半稍纤月形也。近身处关系重,不可用巧法也,只用左偃月。(对方枪头已经
贴近自己身体了,要用杆身左偃月开枪)
革圈里扎头,半摩旗。(如果对方在枪的内侧扎你的头,要用秦王摩旗式,向这个方向转杆,我画的图比较差,呵呵,这个月形其实还是吴殳原版的好,你看他画得歪歪斜斜的,其实是有意的,那个转杆就是那样的。)
格圈外扎头,半摩旗。(格对方枪在外侧扎你的头,用秦王摩旗式,朝这个方向转杆)压向下,披向上,皆有此形,左半亦缺。(压枪和撩枪,都有这样的形状,压撩可以对对方的枪杆也可以对对方的手,应该叫大左偃月形。)


石家枪法源流述
敬岩自少时,受双刀法于本县令君耿橘,少不知教,为鞋尖所蹴者不可数记。已后出塞征猫,只以双刀临阵。枪棍得之少林僧洪记,自谓有得矣。年三十七,与洪记见刘德长于真定巡抚韩公晶宇署中。洪记与德长较技,而手中兵器为德长拨去,乃心折,百拜请受教。刘师曰:“二子根本无工,枝干皆虚也。当息心泯志,不学破法,不与人角技,下死工夫于根本者二年,则可受我法。自今日请辞,至期相见。”乃如所言,与记用根本工夫足二载,复往见。刘师试之而实,喜曰:“吾教二子枪法已竟,无多求也。二子所学,博极诸家,惟不知有根本,不曾加工,故遇吾而败。今根既实,复何教为?”有命与昔日平手者校,其杖皆可拨而去也。我离刘师二十年,杆子未尝一日去手,今则刀牌皆入枪法,何况于棍。殳是以枪棍之介,不留心别白者二年。
洪记以崇祯时将兵击流贼于江浦大破之,追远遇生贼,奋斗以死,不负所学云。刘德长初亦出于少林,自嫌技未至精,又游遍天下,而后有得。殳谓刘师遍游天下,则必受学于峨嵋矣。不然,何以与普师之传如水入水也?石师偃月刀开枪,用刀尖弯处,以枪法封闭开之。又问:牌之去枪远,何以可入枪法?石师曰:“我身前三尺枪圈子中,蝇蚊不能入,非团牌而何?”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石敬岩小时候,县令耿橘教他的双刀,他那时候小,不听教,不知道被鞋尖踢了多少次。后来出塞征讨苗族,用的是双刀。他的枪棍法是少林僧人洪转教的,以为有所成就。他三十七岁的时候,与洪转在真定巡抚韩晶宇的府中见到了刘德长。洪转与刘德长较量枪法,手中枪被刘德长拨飞,心服,两人百拜让刘德长教他们。刘德长说:“你们两个根本没下工夫,技术很生疏,要死心塌地的,不学怎么破,不去和人家比试,下死工夫练两年,我才能教,你们走吧,到时候再来见我。”两人走了,下苦功练了两年,再去见刘德长。刘德长一试,果然不错。说:“你们两个的枪法已经学好了,不用多学了,你们本来学的就很多,就是不知道在基础上下功夫,所以遇到我就败了,今天工夫已经足够,还求我教什么呢?”又叫他们和平时打平手的人交手,那些人的杆都被拨飞。我吴殳离开刘德长二十年,枪杆一天都没有离手,今天刀法盾牌都是枪法,何况棍法。我只练习枪棍,不留心其他武器两年了。
洪转在崇祯的时候领兵迎击张献忠的流寇于江浦,大破流寇。追得太远了,遇到了敌人的援兵,自己的援兵又不到,他不肯撤退,敌人很多,他战斗到了最后,没有辜负他所学的武艺。刘德长原本也是学艺少林,嫌自己武艺不够登峰造极,又游历天下,之后又学到了新的东西。我觉得刘老师游历天下,学的肯定是峨嵋的枪法,不然为什么和普恩禅师教的一样,就象水融入了水里,没有区别。石敬岩老师用偃月刀革开枪,用的是偃月刀刀尖弯曲的地方,用枪法的封闭开枪。我又问:“盾牌和枪根本不象,怎么用枪法?”石敬岩说:“我身前一米的枪圈内,苍蝇蚊子都飞不进来,不是圆盾是什么?”


枪根说
世人但知用枪头,而于枪根殊不留意,技艺所以虚浮也。要、腰、胸、头四者,犹树之有要干枝叶。舍本而逐末,可乎?敬岩之法,用我之枪根,以制我之枪头,乃用我之枪头,以制彼之枪根,千变万化,尽于此矣。所谓以我枪根制我枪头者,何也?枪头远而在外,苟不有以制之,则如跋扈之将,不为我用,故必思所以制之。制之有二道。一才器制,一者势制。器制者,根重大而头轻细,其身铁硬,故运用如弹丸之脱手。势制者,如头在上,则根在下,头在左,则根在右,其易知者也。惟头在中而根在下,其理元徽,何也?来枪中平,变态繁多,我草之也,必使枪根略低,令枪肋着彼枪肋,而下枪头直压其前手,则彼无能变换。此敬岩,真如心血也。杨家枪长,沙家枪长而又软,不能压其头,器制之道先失,则势制之道无所托以行之,是以粗浮一足观也。所谓用我他头制彼枪根者,何也?用我之枪,理如种植,以要为本,以叶为末,破彼之枪,理如伐树,芟其枝叶,劳而罔功。一斫要柢,则之僵矣。盖世人之枪,戳则用直力,革则用横力,横直之力,分而不合,故枪法破碎粘滞,不能圆通。敬岩,真如不然。戳中有革,革有有戳,力之直也能兼横,力之横也能兼直,其用枪尖,如有钩者然,能于彼掌中挖而去之。艺技至此,犹惊鬼神矣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现在的人都知道用枪头,但是对枪根却不留意,所以技艺虚浮。枪有枪根,枪腰,枪胸,枪头四段,就象树有根干枝叶,舍本逐末是不行的。石敬岩教的方法,用我的枪根,控制我的枪头,再用我的枪头,去控制对手的枪根,千变万化,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。
什么是以我的枪根控制我的枪头呢?因为枪头远,不控制好,就象跋扈的大将,不为我用。所以要考虑控制好它。控制的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靠器形来控制,一种是靠姿势来控制。用器形来控制,就需要枪根重大而枪头轻细,枪身象铁一样硬,所以运用的时候象弹丸飞出去一样。
靠姿势来控制,就是枪头在上,枪根就会在下;枪头在左,枪根就会在右。这个容易懂,只有枪头在中间,而枪根在下,里面的原理就很微妙了,为什么呢?中平枪刺来,变化很多,我要革他,必须让枪杆贴着枪杆,枪头压他前手,让他没办法变化,这个是石敬岩和程真如的心血换来的经验。杨家枪长,沙家的杆子又长又软,枪根压不住枪头,这样器制的方法就失去了,器制没有了,用姿势来控制就没办法很好的通过器制来实施,所以杨家枪和沙家杆子技巧粗浮,没什么好的。
什么是用我的枪头控制对方的枪根呢,用我的枪,就象种树一样,以根为基础,以叶为附属。破他的枪,就象伐树,砍他的枝叶是没有功劳的,一砍根,马上就死了。因为现在流行的枪术,戳都是直力,革都是横力,两种力合不到一起,所以枪法破碎粘滞,不圆转。石敬岩和程真如不一样,戳中有革,革有有戳,力量横直兼顾,他们的枪尖象带勾一样,能把你的武器从你手掌中挖去,用枪的技术到这样的地步,鬼神皆惊啊。

 

枪势说
右军大令之腕,亦须宣城诸笔,乃能相发。枪式,敬岩首务也,枪不合适,扎与封闭连环,皆入邪道。
枪材,以徽州牛筋木者为上,剑脊木次之,红棱劲而直,且易碎。白蜡软,棍材也。冲斗绝力用十三斤,余止得八斤,最轻不可下五斤也,其劲如铁,根大逾握,削之使就手,渐细至尖,尖径半寸,握于根前三尺,衡之正平,居重御轻,用之乃得灵变,过丈二,腰必软,欲腰不软,根太大,不可握矣,故以九尺七寸为定式,战场,游场,皆用此器,此峨嵋入门第一步。
观器可以知人,遇用重大劲枪者,不可轻忽,遇用轻细软枪者,安步平行取之。握枪欲根与臂骨对,舞枪则轻软悦目而已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王羲之的书法,要宣城的笔,才能写得好。枪的样式,是石敬岩最注重的,枪不合样式,扎和封闭连环,都会走入邪道。
枪的材料,以徽州牛筋木最好,(在程冲斗的书里面有说明,牛筋木还分白牛筋和赤牛筋,赤牛筋比白牛筋好,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,白牛筋是糙叶木,是榆科的,也叫龙头榆。赤牛筋正是蔷薇科的牛筋木)剑脊木次之(剑脊木就是青冈属的木材,为什么呢,因为只有青冈属有这样一个特性,槽棱窄而尖锐,向上突起呈剑脊状,你们可以去看下青冈类的制品)红棱劲而直,且易碎。(红棱就是红栲,也叫红锥,极限强度略低,弹性还可以,但是弯曲能量比较低。正因为弯曲能量比低,所以劲而直,极限强度低,所以易碎。)白蜡软,棍材也。(其他门派用白蜡做枪,而吴殳和石敬岩不用,是因为软,枪根无以制其头,白蜡用做2米左右的短枪尚不显软,做3米左右的长枪,头就软了,做不到腰劲如铁,弯曲能量比高,杆身硬度过低,是吴殳和石敬岩弃用白蜡杆的原因,不合峨嵋枪制。)程冲斗力量比一般人都大,用十三斤的枪,我吴殳只用得了八斤的,最轻不要轻过五斤,要有硬度,枪根如果超过手掌宽度,就要削到让枪根合适手握,削成个锥度,慢慢变尖,尖头直径1.65厘米,手握在枪根前面一米,刚好整条枪平衡,拿着重头去控制轻头,这样才能灵活变化,如果枪过了四米,杆身肯定软了,如果要杆身不软,那整条杆要很粗,根就太大了,握不了。所以以三米为固定样式,战场和比武都用这个武器,这个是峨嵋入门的第一步。
看武器就知道对手怎么样了,遇到用重又有劲道的枪的,一定要小心,遇到用软枪细枪的,走路就可以打败他们了。握枪要枪根对直手臂,如果你只是舞枪,不过是轻软好看而已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通过吴殳,程冲斗的选材,对比资料,可以发现他们选的材料注重木材的极限强度,弹性,弯曲的能量比,重量。除了两种牛筋木,还合适做枪杆的材料有:山核桃,光皮桦,海南锥,细叶青冈,青檀,柘树,刺槐,硬枫,天目紫荆,紫薇,莱豆树,猫尾木。如果阁下力量很大,是绝力之士,那么所有种类的青冈都合适你,如果阁下力量略弱,选光皮桦,这些都容易找到。

石沙杨马少林冲斗六家枪法说
敬岩木枪长九尺七寸,根大盈把,尖径半寸,腰劲如铁,重需十斤。沙家竹杆子长丈八至二丈四。杨家木枪丈四为正,加至丈六。夫枪腰长者软,短者劲,用法由此而分也。石家枪之用在两腕,臂以助腕,身以助臂,足以助身,乃合而为一。沙家枪之用在两足,身随其足,臂随其身,腕随其臂,乃合而为一。杨家从短枪而变,加长四尺,其法亦兼取短枪竿子之法,以自成一家之学耳。石家之用在腕者,何也?两腕封闭,阴阳互转,百法藏于其中,神妙莫测,为枪之元神也。臂以助腕者,以臂之高下伸缩,助腕之阴阳互转也。身以助臂者,以身之蹲立前后,助臂之高下伸缩也。足以助身者,前后左右,稍稍移动,以脱彼枪尖,非剪刀步,十字步也。此峨嵋大意也。沙家之用在足者,何也?竿子长软,两腕虽阴阳互转,但可以助顺臂力,使无倔强,实不能以根制头。故拏拦尽处,枪尖正摇,戳即斜去,摇定而戳,彼已走出,苟非十字步追之,戳何能及?其时枪之胜负,全在足之迟速。硬枪妙在进,进则杀;软枪妙在退,退则活。足不如风,不能进退,是竿子之用在足也。身以助足者,探前以助进势,倒后以助退势也。臂以助身,腕以助臂者,身足既熟,则腕臂不过用峨嵋封闭之余绪而已足也。此沙家大意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石敬岩的木枪长三米,根大能够手掌满握,头直径1.65厘米,杆身坚硬和铁一样,重十斤。沙家的竹竿子长六到八米,杨家枪长四米五,长的可以达到五米。一般来说枪过长了,杆身就软,短的话,杆身就硬,用法就是从这里区别的。石家枪的运用在两个手腕的手腕力,臂力助腕力,身力助臂力,脚下运劲助身力,这样才合而为一。沙家枪的运用主要是两个脚的移动,身跟着步伐用力,臂跟着身体的晃动用力,腕随着臂的摆动用力,所有的力量才能合而为一。杨家枪是从三米这样的短枪变来的,加长到四米多,兼有短枪和长杆子的用法,所以自成一家。石家枪的主要运用在于腕力,为什么呢?两个手腕拿枪,形成一个封闭圆环,手可以朝天也可以向地,所有的技术都藏在里面,微妙难以预料,这个是枪法的奥秘所在。
用手臂来帮助手腕运动是这样的,用手臂的高低伸缩,来帮助手腕完成有难度的转换。用身体帮助手臂的运动是这样的,用身体的蹲,站起,前进和后退来帮助手臂的上下伸缩运动。脚帮助身体完成运动是这样的,前后左右,只要脚稍微移动,就可以脱离对方枪头刺击,并不需要剪刀步,十字步,这个是峨嵋枪的大概用法。沙家竿子的用法主要在脚上,为什么呢?沙家竿子又长又软,两个手腕虽然也可以用腕力来转,让杆子能动,但是腰太软,枪根没有办法控制好枪头,所以在远处拿拦,枪尖会不停晃动,戳就会戳歪,等杆头不动了再戳,对手已经走开了,如果不是用十字步来追上,根本就戳不到。这个时候枪的胜负,主要就在于脚本的快慢。硬枪好就好在能进,进就能捅到人。软枪则好在退,退着用,枪头就灵活。脚步不快,就不好进退,所以竿子的主要用法在于脚步快慢。身体帮助脚步,朝前探帮助脚步一些前进的势能,身体后倾帮助脚步得到后退的势能。手臂帮助身体,手腕帮助手臂,这样身体和脚步就运用灵活了,手腕和手臂技术的运用,不过是峨嵋枪法的一点点。脚步是沙家竿子的大概用法。

杨家兼用沙家之足与势者,何也?杨家阴阳互转,与峨嵋同,但长则利于伤人,而亦苦于外重,根不能制其尖,运用不能如峨嵋之灵。此乃器之本然,虽大力者不能强也。于是铺张展布,以灵其运用,不得不借径于脚步,倚局于立势,不觉不知,滥竿子之陈设,失峨嵋之精义。然犹纯乎其枪,未尝兼棍带打也。其名所以特著者,长则易于得胜,学之者必多,其封闭功夫,不须如峨嵋之移山填海,学之者又易。得峨嵋法者何人,而能察其失精义哉?所以杨家枪之名,惊天动地,人人振而矜之也。其于峨嵋,尚犹二帝之变而三王,所离无几者也,而夏禹传子,商汤渐德,武王非圣,人有言之者焉?此三家枪法之大端也。比而论之,学峨嵋者,练习之功至于十分,则沙家望而却走,功亏一篑,犹为沙杨得半者所困,此至人绝业,不为世用,不可遗之人人者也。杨法学之易而用之利,大有益于行阵,又何间然?沙法学者工力与杨正等,而更长则更利,尤行阵所宜也。又前三家皆枪,皆不杂棍。峨嵋贱棍不屑杂,沙家体长不可杂,杨家旁溢于沙,不旁溢于棍,法勾足用,不须杂。至于马家与少林则不然,王降而伯矣。少林之八母,鱼龙平列
,已失枪家正眼,其广布诸势,全落棍法。马家之诸六合枪及二十四势,名目甚繁,少枪多棍。马家与少林品类正同,而所以致此者则异。马法本出于杨,而加之击打,枪为神骨而棍为皮肉以杂乱之。少林自擅棍家绝业,意不能已于枪,而又自矜其名,不肯外学,乃移其棍法中之似枪者,益扩充之以为枪,终为朱紫之相乱。所不足处又纯用棍法,盖棍为神骨与肉,而枪为之皮,其混杂视马尤甚矣。少林虽以棍为枪,而如洪转者,犹知以柔制刚,以弱制强之意,冲斗学于少林,惟取其刚强者,以自立一门,又非少林之法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杨家枪也用沙家竿子的步法和身体借势的方法,为什么呢?杨家枪的手腕也是朝上朝下,相互转换,和峨嵋枪一样,不过杨家枪长,有利于杀伤对手,但是同样也会被重量拖累,枪根不能控制好枪头,运用没有峨嵋枪灵活。这个是枪形出的,就算力气再大也没办法。所以要铺开来使,求运用灵活,不得不借助脚步移动,又要依靠身体前后左右运动的势能,不知不觉,就变得象竿子的用法了,已经和峨嵋枪精细的枪法不一样了。不过杨家枪还纯粹是枪,不会有棍子那样的劈打,它很出名,长容易获胜,所以学的人很多,杨家枪的手上动作,学起来不象峨嵋枪那样吃力和要下苦功,比较容易。谁能学会峨嵋枪法,而能察觉到杨家枪已经失去了枪法的精要呀?杨家枪的名声,惊天动地,人人都以学杨家枪而自得。其实杨家枪和峨嵋枪比起来,就象两个帝王变成了三个诸侯王,这个比喻类似,就象大禹把位置传给儿子,商代成汤没有德行,武王也不是圣人,但是有人说吗?(意思是说,这些人都有不好的地方,但是名声太大,没人去批评他们,杨家枪也是一样。)这个是三家枪法的大概。三家枪法比较起来的话,学峨嵋枪的,要下十分的苦功,这样沙家枪看到就要逃跑了。如果下的功夫不够,还差点,那就会被沙家和杨家只学了半桶水的困住。峨嵋枪是枪法极致,不是世间流行的,也不可以每个人都教。杨家枪法学着容易用起来犀利,对战场很有帮助,难道不是这样的吗?然而学沙家竿子的人功力和学杨家枪的人一样的话,沙家竿子更长更有利,更合适战场作战。这三家枪法都不夹棍。峨嵋认为棍不如枪,不屑夹棍。沙家竿子太长,根本劈打不了,杂不了棍。杨家枪类似沙家竿子,不类似棍,用枪法也足够用,不需要杂棍。至于马家枪和少林枪则不一样,等于国王服了诸侯。少林枪法八母,有对有错,已经失去了作为枪法的根本,样样枪法都要借身势能,全变成棍法的用法了。马家枪的六合大枪二十四势,名目繁多,枪法很少,棍法很多,和少林枪法是一类的东西,所以比较另类。马家枪法本来出自杨家枪法,又加了击打的方法进去,枪为基础,棍为多数用法,比较杂乱。少林自己认为棍法超绝,自我满足,想学枪又顾及少林宏大的名声,所以不想从外面学,就把少林棍法里面象枪戳刺的移过来,扩充为枪法,就和红色和紫色的混杂一样(意思是说,其实是有区别的)里面不足的地方,又用棍法补上,所以棍是少林枪法的基础和用法,枪法只是一点点,混杂棍法的程度比马家的六合大枪还要严重。少林虽然以棍法当枪法使,但是象洪转这样的人,还知道以柔克刚,以弱胜强的方法。程冲斗是学少林的,只学了少林刚猛的地方就自立了门户,程冲斗的枪法,又不是少林的枪法了。

 

闪赚颠提说
  枪之实际,守则见肉分枪,攻则贴杆深入。见肉贴杆,四字心传也,失此即为伪学。然此正法也,正而无变,其用不神。故闪赚颠提贵焉。变而贴杆者,闪赚、圈手、腾蛇等是也;变而不贴杆者,颠提、滴水、认针等是也;更有大远于杆者,则为拖刀骑龙等。盖圈手腾蛇,紧小锐进,见肉之革,但能开之,不能胜之,而开之又甚危,故以滴水、认针、拖刀、骑龙,步法阔大者脱其枪尖,而仍以圈手腾蛇贴杆之闪赚,从旁直进,然后得胜。正变互用,小大相资,缺一不可。夫以大破小,须于彼此皆小时,忽然用大,乃胜。若执大为门墙,恃为长技,即冲斗矣。然此亦杨马之法也。峨嵋意不在此,折冲樽俎,不战而屈人之兵,真如亲受之普恩,而敬岩与之暗合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枪术的实际用法就是,守的时候,见肉分枪。(什么叫见肉分枪呢,就是对方枪就要刺进你的身体了,才革开对方的枪。)攻的时候,贴杆深入。(什么叫贴杆深入,就是攻的时候,要贴着对方的杆子刺击。)见肉贴杆,就这四个字,做不对的,就是假货。虽然这个是正确的方法,但是只懂这个方法,没有变化的话,用起来也不好。所以,闪赚颠提的方法是很不错的。(什么叫闪赚颠提,闪赚就是侧闪避开进攻,颠提就是从下颠起枪杆避开压制的刺击。)贴着对方的杆进攻仍旧有变化的方法,闪赚,圈手(枪头圈划对方的手),腾蛇(下平枪颠起晃动枪头变中平双头枪扎之)等方法;变而不贴杆者,颠提,滴水(就是持龙者那个持枪姿势变成持长枪,对方中上平刺来,大偃月划过去划歪对方枪杆进行刺击),认针(就是美女认针式,向下的勾拨枪,把对方下平枪枪荡开。)等方法。有离杆更远的,就是白猿拖刀再上骑龙式往前捅的方法。因为象圈手腾蛇这样的招数,动作比较小,对方枪快扎到你了,虽然能革开,但是不能用这个来战胜对方,用这种方法革开又比较危险,所以用滴水,认针,拖刀,骑龙这样步伐比较大的来脱离对方枪尖,然后再用圈手腾蛇贴他的杆再侧闪,从旁边杀进去,然后得胜。正确和变化的方法互相使用,大的步伐手法和小的步伐手法互相帮助,缺一不可。用大的步伐和手法破小的步伐和手法,需要在双方都用小技术格斗的时候,突然用大的,才可以得胜。如果以大的为主体,自己认为这个好用,那就是程冲斗的做法,杨家枪和马家六合大枪也是这样。峨嵋枪的意义不在这里,不使用用极端武力就获胜了,没打别人就已经知道赢不了了,程真如这样的方法是普恩禅师亲自教的,而石敬岩的方法和程真如不谋而合。

脱化说
  东坡论文云:少时须五色绚烂,渐老渐熟,乃造平淡,言脱化也。惟枪亦然:初时戳革,务使重实阔大,三四年后,渐渐收为轻虚紧小,则体用皆备。初时不重实阔大,为无体,无以临阵;后来不轻虚紧小,为无用,技不造极,游场受辱于人。然脱化实有门焉。初时锋影圆者,其阔大重实,可以渐收为轻虚紧小,锋影若作人字形,则愈精熟,愈阔大,愈重实,虽欲脱化,不可得也。敬岩贵轻虚,真如贵紧小,皆以圈为脱化之门,冲斗不圆,是以老死于重实阔大。虽于秣陵见敬岩,而怃然自失,亦终无以改其故辙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脱化,即追求更高层次,苏东坡说,年轻时候写文章,需要色彩斑斓,越写到老越熟练,用平淡的语句也能达到好的效果,这个说的就是脱化。枪也是一样,刚开始练戳和革的时候,要用力和大圈,练了三四年后,慢慢的可以用巧力和小而劲的圈,则身体姿势和用法都纯熟了。刚开始枪法不开阔用力,没办法上战场;练到后来没有轻力巧力,技术不登峰造极,比武会受辱于人。不过追求更高的层次是有门道的,开始时候枪锋的运动是圆的人,他的用力重大枪法阔实,以后是可以收为轻巧发力的。如果枪锋的运动是人字形的,则越熟练,枪法摆幅越大,越用力,虽然想往更高的层次走,那是不可能的了。石敬岩比较看重巧力,程真如比较看重小而有力的枪圈,都是以圈转为提高层次的法门,程冲斗的枪法不圆,所以到老都是用猛力用摆动幅度很大的枪法,虽然后来他在秣陵见到了石敬岩,感觉自己的确是有不足的,但是最终没办法改变原来的枪法。
短降长说
  世人轻言以短降长,余不敢言,又不敢不言。不敢言,为其无万全必胜之道;不敢不言,为其有不得已而用之之时。夫我枪九尺七寸,彼枪二丈四尺。若彼单杀手来,我可一革竟入;若彼半虚半实而来,我欲拏拦,则烦动自摇,欲竟进,则彼枪正活,岂有万全必胜之道?至如两阵相遇,事不容已,则亦有降长之法焉。此无他,拼命得活而已。盖长之所以制短者,用其虚也;然远则可以用虚,近则不得不实。我直进迫近彼枪,使彼不得不实发,实发则不过单杀手,我可以一革竟入矣。迫近彼枪,乃田州土司瓦氏女将双刀降枪之法,而余移之于枪者也。虽然,此时彼实进,则我幸矣;若彼能虚退,何有万全?但两阵相对,必无虚退之枪耳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现在的人都随便说用短枪胜长枪,我不敢说,又不敢不说。不敢说,是因为短枪没有可能完全必胜;不敢不说,是因为总有时候要用到的。假如我的长枪3米,他的6米,如果他青龙献爪,单手扎我,我可以一格枪头,进入枪身的范围,必胜。但是如果他半真半假的过来,我想拿拦他的枪,我的枪就要晃动,刚想切入他枪身,他枪头还在上下左右晃,不知道扎哪里,怎么可能一定切得进去,这样不可能必胜。假如在战场上相遇,那是一定要打的,那就只能短降长,没有别的办法,拼命才能活下来。因为长枪能够克制短枪的用法,是在他的虚晃,但是离远了,他才会虚晃,一近了,他就不得不实行攻击。我直接逼近他的枪头,让他不能不扎我,他要扎我,最深就是单杀手的青龙献爪了,我一革开就能进到他的枪身中段。逼近他的枪,是广西田阳土司狼兵瓦夫人的双刀降枪法,我把这个方法移到枪来用。当然,这个时候如果对方长枪真的扎我,那是我的运气,必定能革开胜之;但是假如他晃动虚假的枪圈,以退来诱我,怎么能说一定得胜呢?不过打仗的时候,肯定不会有人能够向后退的。注:这里的短枪,是指的三米枪,不是现在你们说的两米那种花钱。

手臂录卷之二
针度篇
予受敬岩戳革之法,练习二年,手臂粗得柔熟,乃许授枪法。敬岩不娴文字,法法口传,且传一法,练未熟,不教第二,第二法未熟,不教第三,半载中所传不多,而敬岩遂死王事。虽脱化之微意,余已领会,终不知枪中有若干法也。广而求之,于程冲斗之书,得棍法;于洪转之书,得少林枪法;于郑华子得马家枪法;于倪近楼得杨家,沙家枪法;在聊城得敬岩所自出之淄川韩氏枪法,而昔所未闻者,备闻之矣。最后得程真如峨嵋枪法。上有倒手十二,扎法十八,知其技艺之精妙,可与敬岩为比肩,犹未悟其枪法,仅有三十之意也。悉心所得,遂有五百余法,亦觉其中多空疏不切实用者,而以为皆出自名家,不敢轻动,其后自有省发,乃知枪法不多,杂棍故多。以枪对别器,理应用枪法,以枪对枪,何以用棍法乎?知棍而借棍,已非,不知枪而以棍冒枪,其谬何所终极,法愈多而枪愈晦。至于少林,冲斗而极也,止存短枪之法,真如三十足矣。以沙,杨二家之法,体制与短枪少殊,故亦自有其法,非杂棍也,不能不收,今得一百十法,亦云溢矣。白太傅诗云:“鸳鸯绣出从君看,不把金针度与人。”此中不然,故名之曰《针度篇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我从石敬岩那里学习了戳和革的方法,练习了两年,手臂才开始熟练,他才开始教授我枪法。石敬岩不擅长文字,每种枪法都是口传的,而且传一个方法,没练熟,不会教第二个,第二个没练熟,不会教第三个,大半年都传不了多少个,之后石敬岩就在为国家作战中战死了,将军难免阵上亡。虽然向更高层次挺进的意思,我已经领会,但是不知道枪还有多少种枪法,于是广而求之,在程冲斗的《少林阐宗》得到了棍法;在洪转的《绿梦堂枪法》,得到了少林枪法;在郑华子那里得马家六合枪法;在倪近楼那里得杨家,沙家枪法;在聊城得到了石敬岩原来学习的淄川韩家枪法,那些原来都没听到过的,现在都知道了。最后得程真如的峨嵋枪法。上有手臂转换的方法十二种,扎法十八种,知其程真如的技艺很精妙,可以与石敬岩相比,但是还没领悟他的枪法,以为只有三十种而已。认真的收集,得到了五百多种枪法,也觉得里面很多虚假不实用的,但是以为都是名家的枪法,不敢轻易改动,最后自己终于明白了,知道枪法不多,杂的棍法很多。用枪对别的武器,枪是器中王者,当然是用枪法,用枪对枪,又何必用棍法?知道棍法而借用棍法为枪法,已经是不好的了,不知道枪法的用棍法冒充枪法,真是太荒谬了,错得离谱,夹的棍法越多,枪法就越晦涩难用,到少林枪法和程冲斗的枪法真是夹棍的极致,只要枪法的,程真如的三十式枪法足够了。因为沙家杆子,杨家枪,样子形制只和短枪有点相同,所以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枪法,并不是夹棍,所以不得不收入,现在得到一百一十招,都觉得多出来了。白居易写诗说:“鸳鸯绣好了给你看,但是不会把针也给你。”我这里不是这样的,我会把方法教给你,所以把下面的命名为《针度篇》。

戳法
单杀手:即青龙献爪势,练时十二分硬枪,一发透壁,则枪头,枪竿,戳手皆尽善矣。有口授决:滚地进来出青龙,青龙献爪边拦枪,拗步骑龙刺青龙,乌龙摆尾实难攻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戳法之一的单杀手,也就是青龙献爪式,练的时候用发尽全力,用硬枪,一枪能够刺穿土墙,这样就说明枪头也好,枪杆也够硬,戳的手法也完美了。这个有口诀:滚进对方枪身范围马上青龙献爪猛刺,青龙献爪后你也可以用边拦枪,拗步变骑龙式后马上使青龙献爪,然后变乌龙摆尾回防。图蓝衣即为青龙献爪势,其实不是个固定姿势,只要你双脚立地,单手扎枪,都可以叫青龙献爪势。
穿指:于圈外进而圈里着。
在枪的外侧发扎,而在枪的内侧扎中。
我借用单长文老师的截图来说明一下,不好画图。在枪外侧扎对方的时候,枪头圈转,把对方的杆搅开,然后进枪扎中,在这一侧叫穿指,这个圈可以上转,也可以从下转。

穿袖:于圈里进而圈外着,有口授二法,真如名串。
穿袖,就是在对方的枪内侧发扎,而在枪的外侧扎中。穿指和穿袖这两个方法都有口授,程真如把这两个叫串枪。
仍旧借用单长文老师的截图做个说明,不过他这枪圈晃得大了点,从里到外,从袖子这侧的袖底扎入的,所以叫穿袖,很多武术流派仍旧保留了穿袖手这个称呼,理由是一样的。
油,彼下体凸出,我顺其拦势以伤之。
油,就是对方拦你的枪的时候,某些姿势会导致身体的下半部分露出枪杆的遮蔽范围,对方一拦,你就顺势划下。对手马步侧对的时候,特别容易有下体突出这种情况,一般是膝盖。


 

换:彼伤我缓处,我即伤彼急处。
换的意思就是,对方要伤我不是很紧要的地方,我就去伤他致命的地方。比如对方扎我的脚,我就去扎他的胸,这就叫换。他就不得不回防。

叠穿:程真如名左右圈扎,有口授,以上马,沙皆有。
叠穿就是向左边或者向右边不停的缠枪,边缠边深入扎到对手,上面这几种,马家六合大枪和沙家杆子都有。
叠穿我还是用单长文老师的截图做个说明。就是越搅越近然后穿透的意思。
就:真如名回龙扎,有口授
就,程真如叫回龙扎,即对方扎来,稍退退开对方枪头,再进步一扎。

硬:即铁幡杆先发者之先发者也,有口授。
硬,就是用铁幡杆的招数,铁幡杆就是用杆身弹开对方的杆身,推杆带扎,我把《无隐录》的解说和图贴过来,那图是后人补画的,我懒得再画了,吴殳的文字很清楚,大家看文字即可理解。
挂:破拿无筋节者,有口授。
挂,就是现在的崩撩枪,对方手拿不稳的,枪就要飞起来。还是用单长文老师的截图做个注解
吴殳的枪三米左右,杨家枪长一般是五米,沙家杆子才是六米多,杨家枪是可以用单杀手的,还是硬杆,腰硬头软。

冒:真如谓之“盖”有口授
冒,程真如叫“盖”,抽拉枪尾,向下压的枪,和崩撩枪是反向的。

勒:有似于硬,有口授。
勒枪和铁幡杆的硬姿势相似,但是也是抽拉枪尾类似崩撩枪侧向使用的方法。


抽拔枪:用于能革圈手者,有口授。
抽拔枪,就是如果用枪头圈对方的手,对方也能革,就连续的抽枪连刺,这个类似解放军扎刺刀的那种方法。

鲤鱼暴,亦能革圈手者,有口授。
鲤鱼暴,用来对付善于革圈枪的人,顾名思义,就象鲤鱼暴跳一样的扎法,这个太极十三杆和杨家枪都保存有,我上个截图来说明一下。
这种技巧短枪是使不好,也很难使出来的,必须三米左右的枪,我用两米五的试过,不好。再看看还有很多人用一米八到两米二的,误人者多亦。鲤鱼暴应该是扎到半途,前手打枪击地,借弹起发扎,欢迎各位指正。

偷:破革手严密者,有口授。
偷,也是破善革者的一种扎法,也叫暗中钻,先用下半圈进扎,等善革枪的出拿拦,然后变上偃月钻入,即中。这种扎法必须从对方的杆下扎入,用下偃月的半圈从下弹起对方的杆,对方杆弹起后,迅速扎入。画个图,明白的自然明白,不明白的,只有等日后真人示范了。
两节枪:有似于抽拔,有口授。
两节枪,就是走之字形的扎法,扎到半途,突然抽拔,变向再扎。画个图表示一下

双头枪:敬岩名圈手;真如名虚扎。
双头枪,石敬岩把它叫圈手,程真如则称之为虚扎。很明显,就是快扎到的时候转圈变向的一种扎法,在内侧或外侧扎到近距离,对方要拿拦的时候,转圈扎向另一处,这时候枪头已经进到对方前手距离,所以也叫圈手。距离近的变向是最恐怖的。这个另有个古老的招式术语,叫运星。画的图比较难看,各位自行体会。

提:即闭之,前手低后手高者也,用于革圈内扎下部,枪在里,革彼前手外尺半开其枪于右也,即可还扎下部。革法忌枪根高而提之,枪根直过头。

提,也是闭的一种(即现在说的拿拦的拦的一种),用的时候前手低后手高,用于对付对方从正面扎你的下半身,这时候你的枪在他枪的里面,格他手前面十厘米就可以把他的枪档到右边,即刻迅速回扎他下半身。这种格挡很忌讳把枪把提得太高,高过头顶就很不好了。我弄了2个截图,很好的说明了提这个技法。红色的箭头就是格挡的走势。
不是说哪个手在前,而是分轻重手,看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。人的两臂的力量不是均衡的,有轻重手之分,重手在前有利持棍者棍头施压,重手在后有利向前扎枪的速度,特别是单杀手这种要求单手快扎的方法。这个是棍术和枪术的不同特点决定的,所以吴殳在书里嘲讽一些人,枪棍尤不能辨,更别说纯熟于枪了。国内很多枪术枪棍混杂,这个也没什么,主从关系,夹棍为了辅助,但是很多人学的时候全偏向了棍的击打,枪的圈转基本忽略了,特别是用大铁枪练习的那种,练枪术陷入棍道不自知而以为美,点都点不醒。

提的时候枪根过头,枪头就很低,顺势发扎就会又吃力又慢。石敬岩断然不会说铁枪好,因为插铁芯进去,枪头就重,即使外面积竹,仍旧是个头重的武器,不合枪头轻灵的枪制式。积竹只有战车用枪或者某些马上用枪才采用。对于武术家,步兵,低速马战格斗,都是头轻的枪好,这个在古战场很重要,石敬岩战死,就是被重重围困从晚上杀到早上,力竭,插长枪于地,取弓射贼,最后才战死的。象日军和八路军拼刺刀,日军就说很怕中国的“长剑”,说的就是红缨枪,那时候拼刺刀,八路军很多带有红缨枪,不是大刀。“长剑”这个词是从俞大猷的《剑经》来的,俞大猷把长棍和枪看作是长剑。用红缨枪对付刺刀,长度,速度和变化上实在是胜刺刀太多了。各有各用,刺刀短而且有个握把,纯用枪术有很大不足,那个是刺刀的形制决定的。棍一般都比枪短,棍术也有他的用途,夜晚一片漆黑的时候,能见度低,棍术就比枪术占优势。一对几十的群战,要划开防御圈,也要棍术才能做到,所以枪术中多多少少都会夹些棍。看情况而已。

初,公与予论马槊,谓马上槊犹马上箭,对镫抹楸,乃可发枪。若分骔者,全持马力。倘敌马力强,能折人枪,故马槊以浑铁为贵。公之死,卒以围合敌众,抢力不及,而贼马又甚强。皆如其所论云。死之日,皖人异之,招其魂祀之。余忠定庙下。吴人陆嘉颖赋诗哭之,买隙地具衣冠以葬。太师海虞钱公为之作《石义士哀辞》并序其事焉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这个说的是马槊,不是枪。说的是马上用铁槊比枪好,哪里说枪里面插铁芯。石敬岩是枪槊剑刀弓都精通的人,不要用他谈论槊的用法来替代他谈论枪的用法。石敬岩战死不是因为折枪,是因为力竭,这个在《明季北略》里面说得很清楚。

石电战死
石电,常熟人,世为丐,侨居长洲之彩云里。崇祯八年,流寇躏中都,围桐城,江南震动。电所与游同志陈英从指挥包文达往援,要电与俱。电曰:吾老矣,不食军门升斗粟,奚而往?英曰:我辈平居,以汝为眉目,汝不往,是无渠帅也。幸强为一行。电曰诺。幞被而出,终不反顾。二月十二日,追贼于宿松,我师恃勇轻进,陷贼伏中。文达死之。电与英分左右翼搏贼,自辰至晡,杀贼无算。英踬被擒,电大呼往救,贼围之数重,电力尽,舍枪手,乃射杀数人,贼群斫之,头既断,犹僵立,为击刺状,良久乃仆。皖人招其魂,祀之余忠宣庙下。电身长髭赤,能挽强超距,尤精于枪法,有善枪者,典衣裹粮,不远数百里,尽其技而后已,遂以枪名。江南虞山钱谦益纪其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右军大令之腕,亦须宣城诸笔,乃能相发。枪式,敬岩首务也,枪不合适,扎与封闭连环,皆入邪道。
枪材,以徽州牛筋木者为上,剑脊木次之,红棱劲而直,且易碎。白蜡软,棍材也。冲斗绝力用十三斤,余止得八斤,最轻不可下五斤也,其劲如铁,根大逾握,削之使就手,渐细至尖,尖径半寸,握于根前三尺,衡之正平,居重御轻,用之乃得灵变,过丈二,腰必软,欲腰不软,根太大,不可握矣,故以九尺七寸为定式,战场,游场,皆用此器,此峨嵋入门第一步。

滴水图势中所画也是枪根过头。。。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滴水和提是两个不同技法,呵呵,而且滴水的图也没仰过头,仰过头说的是滴水的变化应用。后面几句说的是滴水的仰后根过头的变化应用和剪步跳入的应用。这个后面我会翻译成白话文。现在还没到马家枪二十四式,吴殳这里说的是基础用法的提。不同不同,大大的不同。

初,公与予论马槊,谓马上槊犹马上箭,对镫抹楸,乃可发枪。若分骔者,全持马力。倘敌马力强,能折人枪,故马槊以浑铁为贵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这段谈论的是马槊,意思是这样的:敬岩公和我谈论过马槊,说马槊就象马上的箭,要两匹马即将交错的时候,才可以发枪。(如果不是这个时机,早了,就会象欧洲马枪一样折枪,晚了,扎之不及)。假如是两匹马并排疾驰,那就全部仰仗马的速度了,如果敌人马的速度快,你去扎他,他能捞住你的马槊靠马的速度折断的,所以马槊用全铁的好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用马槊扎并排跑的对手,对方捞住你的枪杆,夹在手臂和身体之间,马力比你快的话靠马力就能折枪,要么就是你放手。只有这两种情况。一般大将用马槊也有用枪,用枪的就会挂鞍绕开取弓了,马战也是很讲究的,不是说只有马槊用于马战,当然马槊在马上的可靠性比枪要好。
唉,前后几处注解都已经详细的说明了为什么枪根不宜高,而且一再强调了枪根忌高,这个是需要点古文水平才能读得通的,我哪里学的现代枪技,本门枪法也是从几百年前少林传的,枪术术语和应用都一代代口传身授,而且常有对练,深感其中有不足,才寻之手臂录。读完解惑,咀嚼了再吐出来给你听,从古代枪术术语的沿用,练习的体会和古文的水平,你都不及我,我对这个的解读就是这个意见了,如果你要坚持你的想法,那我也没什么要劝说的,慧者方可习枪,说的是有道理的。

枪的长度和刺的时候直中带横,横中带直很重要,还有就是要粘连对方的杆,要在比较深的位置去做,不能去粘连前段。枪的中后段的运动速度不高,长枪粘连贴杆深入才能做到,也就是吴殳说的枪胸,如果你用的枪太短,对方的枪也短,就不太容易粘连。如果你觉得做不到贴对方的杆,而老想把对方杆弹开,那对他的杆的控制是不够的,弹开后对手很容易就做出下一个你无法预测的动作。粘连还很注重一个时间,就是要等对方的枪入深,这样才能做到,必须对练,一开始总是有点做不到的,你熟练以后很多招数可以不用发力,非常小的幅度的拨压就可以让对方的杆走偏了,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发力,找个人对练多点就明白了。其实这个技巧还可以从诱骗对方开始,先从一个方向弹击对方枪杆,对方基本都会迎着你的枪杆用力去抗,你突然斜向踏步,让开对方枪杆弹击自己的枪杆从下面顺着他用力方向反卷,基本他的枪杆就会飞了,反卷的同时枪头还指向对方的喉咙,又叫锁喉枪。这个要踏得比较深,自己的杆还要滑把,前手向前滑把,把自己的力臂缩小,这样才好卷的。
观器而知人,日本的枪术也有好的,看到很多粗重的枪,但是没有精微的,更谈不上神化其技,还有不少夹日本杖法,多数只是把简单的招数熟练化,在精微的地方研究不足,从枪法研究对比,日本的很多招数和技巧不如中国。尾张贯流那个传承和技巧可能稍微多点,但是仍旧不足观。国内的情况相反,传承和技巧很多还是比较完整,但是对练和熟练化的人很少。看日本枪法看他们缠枪很少出现就知道不行了,枪的精妙在各种缠法。虽然也有杖法夹里面,但是崩撩这种也少见,我看最好就是尾张贯流那家了,还有个梨花摆头,算是了不起了,我还没看到蜈蚣钻板在哪家枪法出现过。

眞如曰:长竿虽利,提、击可降。盖谓用于滴水者也。提、击者,提而又击,再提再击,进后踘步,即「海马奔潮」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程真如说,长竿虽然很厉害,用提和击两个技巧就可以取胜。说的是对付对方长竿用滴水式的时候,提,击是什么呢?就是提之后又击打他的杆,再提再击打,进后脚先向前踏步。就是海马奔潮这个招式。

我这里翻译的是提击,原本中文简体翻译是提拿,提拿是不正确的,原文刻本是击,意思是击打。对方的长竿比你的长,用滴水式侯着你,你就要先提他的杆,然后再击打他的杆,再提再击打,后脚垫步前脚踏进,对方绝对控制不了他手中的长杆,用这个海马奔潮的招数即可取胜。



  用提于下部枪自圈外来者也。比提多腰腿向前一摆,亦死其枪于右,身在枪左,虽死枪,亦不容其在枪左,恐有变也。掳后,披起发扎,即「白蛇登树」也。

沧尘子曰:古法「掳」含于「提」中,不自立名,故但曰:封、闭、提、拿。来枪「前、后」皆有「上、中、下」,共六枪,而革法只有四。古人之意,深矣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掳,用提对付圈外的来枪的时候,(不懂什么是圈外请往回翻图示),要借腰力向前一摆,把他的枪圈过右边,你的身体在左边(就是你杆好防御,身体没有大面积暴露出来的防守位)他的枪虽然被甩开了,变成无用的死枪了,也不可以容忍他继续停留,怕他有变化。自己的枪头要抬起来,顺着他的枪杆线路发扎,这招就叫白蛇登树。

吴殳说:古代把掳含在提里面,不另叫一个名字,所以格法只有:封闭提拿,来枪虽然往你身体的两侧部位共上中下有六个扎枪位置,但是格挡只用四个方法就足够了,古人是有深意的。
上面提击那段是根据台湾刻本翻译,估计多有异议,提了再拿,其实用意也差不多,吴殳的拿是向下用力的,各位自行实践吧。


  即封之用於高来枪者也。
  沧尘子曰:封、闭、提、拿,古人立此四法,非独摄尽诸法,亦欲人知上下来枪皆同於无,而专注力於中平之封闭也。洪转补之以「掳」,而又加「拦、还、缠」,以为八枪母。夫「掳」即「提」之次身,「拦」即「闭」之次身,何以亦尊之为母!「缠」即封、闭之耳孙,「还」则小小一法,何以称之为母。总由少林之枪,知有教学,而不知有习练,故以刘仲、张敖同尊为太上皇也。枪母如此,余法可知;枪师如此,其徒可知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拿,就是封的方法来对付向高位刺来的枪
吴殳说:封闭提拿,古人只设立了这四种方法,不但是用来对付各种招数,而且要让人知道从上面来和从下面来的两种枪等于没用,而要专注去练习对中平枪的封闭。洪转在他的书里补了个掳,又加上拦,还,缠,当作如今的枪法八母。掳不过是提的小变化,拦也就闭的小变化,怎么能作为另一种基础呢?缠就是封闭的重孙的重孙的重孙的重孙(耳孙,呵呵)还就是小小的一个招数,怎么能称为基础。从少林传出的枪法,只知道教和学,不知道练习的根本。等于是把刘邦他哥刘仲和他族人张敖一起封太上皇一样,乱来。枪母都这样了,其他的方法就不用说了。作为老师的都这样了,徒弟什么样,想想就知道了。

 
压  
枪之离我杆来者,击打可开;贴我杆者,击打不能致力,非封、闭不开。至於豁里透子午枪,非封、闭加蹲坐以压之,尙不能开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对方枪远离我的枪杆攻来的,击打他的枪杆就可以避开他的枪;贴着我的枪杆来的,击打发不了力,一定要用封,闭的方法来避开他的枪。至于豁里透子午枪这种你用封闭都还阻止不了他变化的,除非用封,闭再加下蹲的力量来压住他的枪,不然避开不了。

豁里透,前面持龙者的解说还是有疏漏的,豁里透是指对方封闭你,你的枪头还可以绕对方的杆从右边刺中对方持枪手的手腕,因为这里有个很小的角度去透过枪的防御漏洞。并不是单单说刺中前手那么简单。
卷  
眞如曰:开步蹲坐而拏,直至彼前手削扎也。又曰:前卷后出,无不伤人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真如说:大步蹲做而拿,顺势削扎他的前手。又说,卷了他的前手之后,后把推枪滑杆扎入,必定伤人。
掳这里翻译有漏。掳后,皵起发扎,即「白蛇登树」也。

把他枪杆圈过来造成死枪之后,(皵起)即用自己的枪杆磕碰他的枪杆,借弹性顺着他的枪杆方向刺入,叫白蛇登树。

力斗和技巧取胜是两个境界,滴水,颠提,单杀手,这些都是常用技巧,对付初哥足矣,对付同样懂得这些的人,还是会容易陷入力斗,开阔重大,倚为门墙,精细和不需要什么力量就能解决对方的技巧,是进阶。熟之又熟,就运用自然。我练的时候,也有过,明知道不用力也可以革开,还是会用力,等熟练之后,真的不用力了,那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是很愉悦的,攻那个累得手麻,守的还不喘气,其中区别很明显。

 


有边拦、裙拦,即提、掳之后手,起至胸者也。此手法本沙家之封、闭。枪长腰软,若后手不起,则与枪尖不相应,不得已而为此。杨家不察,而杂收之。自此莫有辨之者。本不当收;收之,以显其失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还有边拦,裙拦(这个拦和我们现在枪术说的拿拦的拦不一样),就是用提,掳的时候,后手起在胸口前,这个手法本身是沙家的封闭,沙家枪长腰软,假如后手不起到这个位置,枪头就对应不了提,掳要的那个位置,不得已要放胸口前。杨家枪没有察觉到这个情况,一起把这个本应该属于提掳的边拦和裙拦收了进来。本来写枪法就不应该收录,现在收录,是为了告诉大家沙家枪和杨家枪的得失。

 


 眞如曰:即拦也。紧密者,肘贴脇下。
沧尘子曰:高枪来迫,唯勾能开之。即白牛转角之手法也。然肘贴脇下,犹未极紧密,须卷至乳前,腕自阳而更转之,至手背向天。
眞如曰:破鞭剑○,用於前,即拏之手法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程真如说:就是拦的一种。做得紧密的,手肘要贴到肋下。
吴殳说:高枪扎来,只有用勾能开。就是用白牛转角的招式。然而手肘贴到肋下,还不是紧密到极点,必须手肘卷到乳根前(即非常贴近腋窝)前手手腕从手心向天开始转,一直到手背向天。
程真如说:破鞭剑的方法,用在正前方,就是拿(我怀疑这里写漏,应该是拦拿)的手法,因为就是靠这样的拦拿勾开对方鞭剑的中门。

 

 

对短器用勾多,你再看《无隐录》就明白了,吴殳和程真如对短器是不提倡一下就出枪直扎对方的,这样对手容易闪避开枪头进入中段,害处太大,提倡用勾扑法开中门的同时顺带攻击,因为勾扑都是带横向移动的划扎,对手不好横移闪避,如果从枪下大跨步钻入,那第二步就走不快,也不足惧,吴殳对短兵器还有另一个提倡就是封闭他的移动,处处发扎。到后面对刀师那段会有翻译。


高处扎来,比如扎头,要用勾枪,滴水和地蛇都是下方的枪法,虽然可以变化,但是格挡的话,一定还是用勾枪来勾开。这里一大段说的都是革法,不是式的应用和变化。式的应用和变化在后面才会提到。


革圈外札头者,亦带纤月形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革圈外(防御暴露面积最大的一侧)扎头的方法,亦带纤月形。说明剔是用巧力和小力来划歪对方的枪杆的,勾则是猛力。

步法

鸭踏步
敬岩法也。蹲坐而行,其形如鸭。短枪神境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鸭踏步,就是蹲着马步,不过脚头向左右两边,全部都在枪杆下,前进后退都保持这个姿势,防御程度最高,吴殳说短枪的神奇境界。


连枝步
倪、石俱有,长短枪同用。左足不离地而进,后足随之,回马从右进,后耴从左进,此从中进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连枝步
倪进楼的竿子和石家枪都有,五六米的长枪和三米短枪都用。左脚(即前脚)不离地而推进,后脚拖着跟进,回马枪是从右进,后脚从左边跟进,连枝步是中间进步的方法。
随手步
扑鹌鹑所用。大意似「骑龙拗步」也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随手步,扑鹌鹑式所用,大概意思和拗步上骑龙差不多,都是身体有个转向,身随着扑鹌鹑这个姿势而走的,随手姿势而走的步伐,所以叫随手步。影手步
有口授。步法至此,百尺竿头矣!已上,马有沙无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影手步,前手整条手臂都在枪杆的直射影子下,整个脚面也在枪杆直射影子下,身体随着这个直射的枪杆影子前进,防护能力非常高,后世也叫“影脚步”。步法到这里,已经是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了,这些都是马家枪有,沙家枪无的。
后耴步
敬岩法也。圈裏进最便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后垫步
石敬岩的方法,从正面强攻速度最快。这个就是现在球类运动中经常用的后垫步,打过羽毛球的都会,后脚垫一步,前脚推进,速度最快。

上面那个古体的垫字显示错误。。。
挈脚步
「金鸡独立」所用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挈脚步,就是金鸡独立把脚悬起来那个步法。


救步
倪法,前足被钉,以此脱之,只退后。前足无故提松,最是大病。一被钉住,更难落实。急退后足,以救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救步,前脚被对方攻击,用这样的方法脱离。前脚假如无故的提起,这个是非常有害的,一被攻击前脚,你就提起来,对方都不会给你机会让你前脚落下。要急退后脚,把前脚拖回来,才好解救。

[羷斩]步
倪觐楼法,黑夜不可平步,只用此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蹑步,倪进楼的方法,黑夜不可平步走,要脚尖先落地,漆黑的地方只用这个。

影脚步
倪之沙家法。足从枪下而进,乃不受伤,亦名「十字步」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影脚步,倪家和沙家的方法,脚从枪直射影子下进,脚不会受到攻击,后脚横,前脚直,所以也叫十字步。这个和影手步有点不同,影手是把前臂也放到枪影下,影脚不用,但是后世把影手和影脚混合在一起,都叫影脚了。还是吴殳说得比较精细。

剪刀步
倪之沙家法。进退常用,杨家尤甚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剪刀步,倪家和沙家的方法,进退常用,杨家用得更多。现在武术还保留很多剪刀步,用得更多的是羽毛球前场步法,这个剪刀步是必用的,也叫前场交叉步,还是截图说明。羽毛球的是跳起来的,长枪不要跳起交叉,交叉完前脚伸出的脚踝内侧是要向对方的,好蹬地返回

对鸳鸯枪那么感兴趣,那就提前注释一下。
鸳鸯枪:行移坐膝,须身法躲闪,乃生死之斗。又曰遇众龙,则鸳鸯更妙。又曰不守之守,鸳鸯是也。又曰鸳鸯扎法,阳中之阳,有云攻为阳、守为阴,此乃以攻为守,故曰不守之守。其用之于众龙者,谓只攻左畔一人,即得远余人矣,故曰身法躲闪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鸳鸯枪,移动的时候半蹲,要用身法躲闪,是生死之斗。又说遇到众多枪手,则鸳鸯枪法更好用。又说以不守为守,就是鸳鸯枪,阳中之阳的枪,把进攻称为阳,把防守称为阴,这个就是以攻为守,所以叫不守之守。用的时候是遇到一堆枪手,半蹲平移,只攻击最左边那个人,就可以远离其他人了,所以也叫身法躲闪。攻击的时候从对方枪下过,划出上偃月,直刺上半部,狂攻最左边这个人,他一败退,足够引起旁边一群人的混乱了,因为杆子长度的关系,旁边的人是无法攻击到你的。鸳鸯枪这个词来源于同名的古典戏剧《鸳鸯枪》。

勾扑法不是鞭剑入关用的,那是实用革法,吴殳处处发戳的人,会写个鞭剑入关的救法当革法?勾扑法是连革带攻,取杆子一试就明白,多说无益。


虚脚步
前脚轻点的步伐,半虚半实,被扎就实退,不扎就实进。

鸭脚步
同鸭踏步,不过这个不是半蹲的,是站立式的。




  相关推荐